15支侦察大队上老山,万名官兵参战,仅4人被军委授一级英雄模范
发布日期:2025-02-04 23:03 点击次数:83
全文共3594字|阅读需8分钟
内容提要:1984年7月-1989年1月,共有五批次、15个侦察大队奔赴老山战场参加侦察作战,在主战场侧翼反制敌特工。参战官兵累计达到上万名,打出多个经典战例,仅有4人被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模范称号,他们的战时职务分别是班长、排长、指导员、连长。
这四人分别是张柱兵、付孔良、张新奎、冷杰松。
一、三人抓捕四人,他独自包打二人,一次俘敌四名
张柱兵,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县级市)人,1960年11月出生,1979年11月入伍,原为昆明军区第二侦察大队四连班长。
张柱兵
1984年7月,因老山战区我炮兵侦测雷达被越军特工偷袭炸毁,同时伤亡数十名官兵。高层震怒,决定组建首批五支侦察大队上老山,在主战场侧翼的马关县、富民县、麻栗坡县东西两端边境与越军特工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除堵住对方渗透入境外,还主动渗透到对方境内进行侦察、破袭、捕俘等活动。
第一批侦察大队由武汉军区的20军、43军、54军和成都军区的13军、50军组建,分别编为第1、2、3、4、5侦察大队,归昆明军区前指直接指挥,由东向西分段把守老山两翼的中越边境。43军组建的第二侦察大队,下辖5个侦察连,129师侦察连被编为四连,负责者-阴-山以东到富宁县田蓬镇边境共100多公里的作战。
9月2日,在四班长张柱兵带领下,四连成功破袭板兰哨卡,之后安全撤出。此战打响了老山侦察作战第一枪,也是五支侦察大队的第一场战斗,张柱兵在战斗中受轻伤。
张柱兵(右)与师侦察科长刘卫国
10月,四连到敌815阵地捕俘,得知有任务,张柱兵从医院溜出来回到连队要求参战。7时10分,两名敌人出现,第一捕俘手张柱兵跃起扑倒敌人,战士丁晓兵配合班长将俘虏戴上手铐并转移。三个方向的敌人阻击他们撤退,一枚手雷扔过来砸在押俘的丁晓兵身上。为保护俘虏,丁晓兵下意识伸出右手抓起冒烟的手雷向外扔。
此时手雷已处于爆炸的临界点,丁晓兵右臂被炸断。张柱兵腿上也被打出五个弹孔,他顾不上包扎,扛起俘虏就跑,翻山越岭,战友们交替掩护前进,三个多小时后才与接应组会合。
丁晓兵|后任武警广西总队政委
1985年3月,四连从驻地麻栗坡县杨万乡机动到东部邻县富宁田蓬乡捕俘。根据内线情报,田蓬对面的越方花嘎村驻有三名越军。在向导的带领下,捕俘分队于2日凌晨1点进入花嘎村外围,此时有几家村民正在互相吵架,村民有的劝解,有的围观,群狗狂叫不止。
趁着混乱,张柱兵带着3名捕俘手打着手电筒大摇大摆直奔越军住处,一脚踹开房门进入卧室,手电筒照耀下发现越军四人正准备睡觉,床边放着四支冲锋枪,比情报中的三人多出一个。原计划是4名捕俘手抓对方3人,突然变成4对4,人手顿时紧张。
张柱兵{右}与连长孙英培
一名敌军伸手抓枪,张柱兵上去用右臂扣住其脖子,第二名敌人跟着去抓,张柱兵移过身子又用左臂夹住其颈部。一左一右两名敌人拼命挣扎。六班长张新宪和副班长苗金波各控制住一名敌人,猛击其头部。副班长梁艺协助张柱兵用长手电筒将敌砸晕。我四名捕俘手未费一枪一弹,三分钟内完全控制四名敌人并全部带回。
抓获的四名俘虏
此次出击创造了侦察部队单次俘敌数量最多的记录,张柱兵被军委授予捕俘英雄称号,成为15支侦察大队中获此称号的唯一一名军人,后转业到湖北省检察系统工作。
张柱兵荣誉称号命令大会
张柱兵
二、不惧危险进屋捕俘,负伤后仍顽强毙敌三人
付孔良,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人,1961年10月出生,1980年1月入伍,原为昆明军区第四侦察大队四连二排长。
付孔良
1984年7月,当兵第五年的付孔良被提干为排长,他所在的13军38师侦察连被编为第四侦察大队四连,开赴老山右翼的麻栗坡县猛硐乡边境参加侦察作战。
9月3日夜,四连从野猪塘出境,一路上山下山,披荆棘,钻密林,地图上直线距离只有几公里,实际距离达到25公里,历经3天4夜,直到7日7时才到达目的地。敌军还在熟睡,白跃寿连长决定立即发起攻击。各组迅即进入战斗位置,二排长付孔良带领一个班向越军一座房屋(编为5号目标)发起连续攻击。混乱中,付孔良带两名战士冲进去抓活口,躲在床底下的一名敌人近距离向他腹部连续射击,肠子当即流出。
他忍着剧痛打出两个点射,将床下之敌击毙。此时他的臂部又中弹,拒绝战友包扎,调转枪口又顽强毙敌二人,才被战友拉出房外救治。10分钟后,战斗结束,四连全歼敌驻军,捣毁观察所后开始撤退。由于路线长,天降暴雨,行进困难,当天中午,失血过多的付孔良牺牲在撤退的路上。
战后,付孔良被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三、为参战,不惜由副营职干部降职为连队指导员
张新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人,1957年6月出生,1976年2月入伍,原为兰州军区第十侦察大队二连指导员。
张新奎
1983年,张新奎被任命为62师184团八连连长,带领连队开赴沙漠、戈壁及高原山地进行训练,开我军西北方向特种作战训练之先河,连续两年荣立个人三等功,1985年8月被任命为团直政股股长(副营级)。
1985年9月,原兰州军区21军受命组建第十侦察大队赴老山前线参加侦察作战,因八连之前参加过特战训练,此次被编为大队二连,同时在全师抽调侦察、工兵、炮兵、卫勤等优秀骨干加强到该连。
刚任股长一个月的张新奎得知自己为之挥洒了十年汗水的老连队要去打仗,找到团政委要求回八连任连长,团政委没答应他。他三次找政委,表明自己的态度:以身报国是我的夙愿,只要能去打仗,就是当战士,我也心甘情愿。因新连长已任命一个月,团里遂任命他为八连指导员。9月下旬,二连随大队开赴云南战区,驻扎在老山右翼马关县都龙镇。
张新奎|中
1986年1月28日,在发隆破袭战斗中,他看到我火力组被敌压制,从接应位置跑到机枪阵地,推开一射手,自己握着高射机枪猛打,直到将敌火力点完全打熄灭才退出。
1986年3月18日,四连决定出境破袭敌1828高地。13:30,战斗打响,我炮兵及重火器对敌炮阵地、观察所、驻兵房、火力点等猛烈炮击,持续40分钟,歼敌60多名,摧毁敌驻兵房及迫击炮一批。
因双方交火激烈,敌前阵地2米高的茅草被引燃,风向朝向我方,大火迅速蔓延,形势于我不利,指挥组果断下达撤退命令。敌军顺势向二连撤退区域发射燃烧弹,时值早春,风干物燥,一时浓烟滚滚,全连被大火包围。
张新奎带领接应组成员杨伯斌等冲进火场背起重伤的捕俘手霍建平转移。由于感冒加上体能下降,他一手护着身高1.8米、体重近80公斤的霍建平,一手撑持在山道间吃力攀援,冲出火圈将伤员交给其他接应战友,不顾身体虚弱又要冲向火里。
大队周参谋长命令他先撤,他说:“我是连队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只要还有一名战友没出来,我就不能走。”返回火场的他搀扶着一名战士交给战友,又奔向火场。
战士王建林、王宏斌、武宏真、史金生被战友从火场扛出来后,被堵在一个土坎前,爬不上去。张新奎将他们的枪和部分负重物解下,用尽全力将他们一个个扛了上去,这四名战友后来都得救了。由于烟熏火烤,背着四支步枪的张新奎晕倒了。不久,烈火引爆的地雷将他震醒,他爬起来撑着往前摸索。遇到郭万福背着受伤的军医陈梅华,他赶紧过去接应,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虚弱的三人都支撑不住倒下,倒下前他倾力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二人,三人都再也没有站起来。
军医陈梅华
战后,张新奎被军委授予“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称号,八连被成都军区授予“战斗模范连”称号。
张新奎烈士荣誉称号命令大会
四、少将退休后回归田园当农民
冷杰松,山东省海阳县人,1961年1月出生,1979年11月入伍,原为昆明军区第十一侦察大队三连连长。
冷杰松
1986年8月,北京军区组织两支侦察大队赴南疆轮战,冷杰松所在的警卫三师侦察连被编入第十一侦察大队三连,负责老山右翼麻栗坡县猛硐镇至马关县金厂镇一线边境作战。
1987年2月初,连队执行某高地抓俘任务。部队摸黑到达预定地域潜伏下来后,即遭到敌人搜索,军犬吠叫,手电筒来回探照,侦察火力不断向我潜伏区域打来,显然敌人已隐约觉察到我行动。面对被动局面,冷杰松果断命令全队随时准备撤出。将侦察到的敌情快速记录完毕后,部队利用夜暗掩护交替撤出。部队撤出后一小时,那片潜伏区域被敌炮火覆盖近一小时。
冷杰松|前中
三连执行抓俘任务时,冷杰松每次都担任捕俘组长,亲自指挥伏击和面对面抓捕,谁也不要和他争,他是铁打的组长。作战期间,连队共执行三次抓俘任务,抓到三名俘虏,他都是捕俘组长。撤退时,依然是战友带着俘虏先走,他带一个战斗小组在后面阻击。
冷杰松在老山作战一年,最重要、最危险的工作他一定亲自参加,走在最前面,第一个上,撤退时,一定走在最后面,最后一个撤退,深得战友信赖,被称为“冷大胆”。
冷杰松
1987年12月,完成作战任务的三连归建,连长冷杰松荣立一等功,被军委授予“侦察英雄”称号。
走下战场后,冷杰松先后担任营长、团参谋长、团长、三师师长,65军副军长,2013年年底升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2016年8月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
冷杰松|右2
2023年,冷杰松退休。出人意料的是,62岁的老将军选择回归田园,在海阳老家侍弄田地。绝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如退休前工作一样认真,换上下地工作的衣服,实打实在地里干活。
冷杰松
以上从上万名官兵中评出的四名一级英雄模范,人人都是忠于使命,军事过硬,不惧牺牲,敢打必胜的真正侦察英雄!
——全文终,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简介:深耕10年对越作战历史、传播当代优秀军人事迹、分享军事、时政热点解读。忠于史实,文字干净简练流畅。强军路上传递正能量!
相关资讯
